首页 >> 文化 >>文化资讯 >> 如果"原生家庭"能决定命运,那人生未免太过简单
详细内容

如果"原生家庭"能决定命运,那人生未免太过简单

近年来,“原生家庭”一词被引述得越来越频繁,成为解释各种社会现象的关键词。比如去年受到热议的电影《狗十三》所反映的成长之痛是中国式原生家庭之罪;比如几年前北漂演员徐婷之死曾引发公众对原生家庭的声讨;而近日,一部名为《都挺好》的电视剧(原名《回家》)因关注由原生家庭带来的成长创伤再次触发这一话题: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原生家庭”?

电视剧《都挺好》(2019)画面。

当然,“原生家庭”这一理论也存在很多争议,并被指为“伪心理学”。但其热度并未因争议而消减,反而越发被反复讨论。所有的根源似乎都可以在此找到依据,尤其是对于那些挫败的年轻人来说,“原生家庭决定论”似乎为大家无处安放的集体情绪提供了一个开闸泄洪的出口。这是个很有深意的现象:在家庭规模和形态不断改变的历史中,“原生家庭”一词从未如此受到过社会因果律的青睐。

只是将一切成年后的现象都用“原生家庭”来解释还是有些过于简单,就像将一切*行为都归因于“抑郁症”一样。生活中存在着种种琐碎、晦暗的细节,它们都可能是将我们困住的理由,但突围的可能性永远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最近,女性作家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的小说《奥丽芙·基特里奇》(Olive Kitteridge)中译本重版,这部曾在2009年获得普利策奖并被改编成电视剧的小说是一幅家庭生活境况的缩影,其中的许多内容对当下依然挣扎在家庭漩涡中的我们或许有所启示。

由小说改编的HBO迷你剧《奥丽芙·基特里奇》(2014)选取小说的几条主线,用短短四集便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婚姻关系、生活的寂寥、人心的挣扎展现得细致入微。图为该剧剧照。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Elizabeth Strout),美国作家,1956年出生于缅因州波特兰市,出版有《奥丽芙·基特里奇》《我叫露西·巴顿》《又见奥丽芙》等。2009年,《奥丽芙·基特里奇》获普利策小说奖。


技术支持: 中政银企(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