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军故事》打磨京剧新程式 彰显时代精神由国家京剧院编排的现代京剧《红军故事》献礼建军节,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首演后得到广泛好评。12月24日,国家京剧院院长宋晨和优秀程派青衣周婧做客人民网,一起畅聊《红军故事》台前幕后的精彩故事。 《红军故事》由《草地炊烟》《半条棉被》《军需处长》三个小戏组成,三个故事都取自红*征的人和事:在艰苦卓绝的草地里,截取皮带燃起炊烟的老班长;“就是有一条棉被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女兵们;忠于职守、不辱使命、壮烈牺牲的军需处长。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历久弥新,永贮人们的记忆中。 “用京剧艺术表现时代精神” 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有着永恒的魅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总能从中找到文化之根与力量之源。京剧《红军故事》的成功,在于其故事选择的独到,更在于主创人员对于历史的深刻认知和对历史精神的准确把握。 “红军故事本身很感人,我们想从里面提炼出一些故事、人物、情节,将他们的精神境界提炼出来,把当今和过去那个时代结合起来。”宋晨说,“我们想用京剧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时代精神,激励大家继续发扬红军时代的这种奉献精神和奋斗精神。” “京剧艺术既可以表现古代的英雄人物,也可以表现现代的人物。”宋晨介绍这部京剧的创作初衷说,通过京剧艺术形式表现出红军精神,让当今的年轻人了解当初的感人故事,从而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洗礼。 “虽说里面的故事很小,但是特别温暖感人。”周婧感概这部戏给自己带来了收获和成长,虽然我们这些年轻人没有赶上那个时代,但是这部戏让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让我们更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京剧既要传承也要发展” 现代戏不同于传统剧目,在京剧现代戏的创作演出中,没有水袖了,不穿靴子了,也不戴髯口了,去掉了这些怎么办? 宋晨认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京剧必须具有时代的意义。如果说京剧艺术形式只适合表现传统的这些剧目,传统的故事和人物,那它将会慢慢失去它应有的作用。京剧既要传承也要发展。” 《红军故事》将革命历史题材与京剧艺术进行联姻,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特别是人物心灵世界的呈现上有着独特优势。 “从艺术表演的角度来讲,对我们新一代京剧青年演员的确是一个挑战。” 宋晨认为,京剧和现代戏还是有一些共同之处,它们的手眼身法步这种表演形式在原则上和根源上是一致的。“如果有所不同的话,那就是在理解人物上,需要有新的理解。” “因为现代戏和传统戏不一样,关键就在人物,人物形象越精炼,给观众冲击越大,感受力越强。”宋晨表示,演员在揣摩人物的时候一定要走进所表演的人物内心世界,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 “毕竟红军战士不像我们过去演的,都是诗情画意的古代的女子,包括念白、走路,演员和演员之间的舞台的节奏,这种气口都是不一样的。”周婧也表示,现代戏只能完全靠内心表演,只有通过不同的尝试、积累和沉淀,才能更好地塑造人物。 “京剧从业人数越来越多”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实践积累。然而近些年来,受流行文化特别是快餐式文化的冲击,古老的京剧艺术面临受众减少、人才断层与流失等压力。 “戏不好,无论什么方式,观众都不会爱看。”宋晨认为,现在京剧发展的立足点在自身,需要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更多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 “京剧人才非常不容易培养,唱念坐的功底样样都得好,得经得起考验。可能十年出一个状元,但是出不来一个真正的好角,这就证明它非常难。”周婧有感而发地说。 对于京剧行业的发展前景,宋晨表示变化比较明显,“由于国家的重视,近两三年我们整个戏曲行业,或者说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行业有了很大的变化,从业人数近几年越来越多。” 宋晨认为,“现在这几年,我们坚持进校园和京剧培训考级,逐年加大下基层的力度,进校园多了,下基层多了,青年演员展示的机会多了,大家也开始慢慢接受京剧了。” 在文艺创作进入新时代、面临新任务、迎接新挑战之际,国家京剧院通过新编现代戏《红军故事》的精品追求,再次高扬起优秀的艺术传统和崇高的艺术使命。这种精工创作的艺术方法为京剧创作乃至中国戏曲当代创作,提供了示范性的实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