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 >> 【共和国之路】统购统销
详细内容

【共和国之路】统购统销

来源:《共和国之路》作者:李忠杰

统购统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的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从1953年实施到1992年完全取消,共施行了39年,对中国的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镇总人口迅速增加,工业化建设和军事国防需要大量粮食。农村土改之后,粮食总量有所增加,但农民向市场供应的粮食反而减少,且原先从国外进口粮食的做法基本停止。因此,国内粮食供求关系十分紧张。

面对粮食短缺的尖锐矛盾,毛泽东让中央财经委员会拿出办法。中财委在陈云主持下开始提出8种方案,中共中央最后选定了统购统销的方案。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随后,政务院又发布了相关命令和执行办法。1953年12月,统购统销开始正式实行。统购统销,就是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购,就是对农民的绝大部分粮食都按国家制定的价格统一收购,粮食只能卖给国有粮食机构,农民自己食用的粮食以及种子数量和品种也必须由国家批准。统销,就是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部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和价格统一配售,城镇居民只能向国有粮食机构按固定标准购买粮食。国家严格管制粮食市场,实际上取消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粮食自由销售的市场。

实行统购统销后,全国城镇居民实行粮食的定量供应。所有家庭每家发放一个粮本,凭粮本供应粮食,每人按性别、年龄状况、工作种类等每月分配一定口粮。同时,在定额标准内发放粮票,以便流通和方便就餐。如果没有粮票,就无法进城、旅行和在市场上就餐。

部分缺粮和生产经济作物的农村,由国家返销一部分粮食,也实行计划定量供应。

之后,国家又陆续把棉花、油料、黄麻、生猪、鸡蛋、糖料、桑丝、蚕茧、烤烟、水产品等农副产品列入统购统销范围。最多时,列入国家统购派购的农产品达到180多种。

1953年10月10日,在紧急召开的全国粮食会议上,陈云就说:“我现在是挑着一担‘炸药’,前面是‘黑色炸药’,后面是‘黄色炸药’。如果搞不到粮食,整个市场就要波动;如果采取征购的办法,农民又可能反对。两个中间要选择一个,都是危险家伙。”所以统购统销政策一开始就有利弊两面。

实行统购统销后,1954年的粮食征购量比上年增加了77.78%,缓解了粮食供应的紧张程度,也控制了物价上涨的指数,帮助国家渡过了困难时期。从统购统销开始到改革开放前期,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总计达4481亿—7000亿元。农民以自己的牺牲支持了国家工业化的发展。

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也对农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到1978年,尚有30%的农民(2.5亿人)未能解决温饱。农产品市场关闭,禁锢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农民失去了生产粮食的积极性,致使农村生产力长期得不到充分发挥。统购统销,加之后来实行的户籍制度,造成了中国壁垒分明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分为吃“商品粮”与吃“农业粮”两大阶层,身份世袭,限制了人口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扩大了城乡和工农矛盾。

统购统销成为计划经济的基础。一直到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迅速增加了粮食生产,国家才逐步减少统购统销的范围。到1984年底,统派购品种从1980年的183种减少到38种(其中24种是中药材),实行了三十多年的统购统销开始消解。1985年,国家不再对农村下达指令性的收购计划,而是采用“合同定购”的方式收购国家需要的粮食。1985年底,中央又提出“逐步缩小合同订购数量,扩大市场议购”的新方针。

1992年底,由于粮食连年增产,库存粮食占压不少资金。因此,按中央决定,844个县(市)放开粮食价格,粮食市场形成,统购统销至此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

责编:锦慧

技术支持: 中政银企(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