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史教育 >>党史故事 >> 朱良才在晋察冀指导办报的往事
详细内容

朱良才在晋察冀指导办报的往事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受组织派遣,朱良才前往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任秘书长,营救了大批革命志士和失散人员。1938年秋,朱良才到晋察冀军区,先后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的直接领导下,朱良才全力以赴协助聂荣臻领导晋察冀军区的政治工作。朱良才上任后,经常深入作战部队进行调查研究,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宣传党和军区的抗日方针政策,鼓励干部战士战胜困难、坚持抗战,深受指战员的欢迎。

  为加强根据地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宣传工作,在聂荣臻的支持和关怀下,《抗敌报》1937年12月11日在河北省阜平县创刊。从1938年1月20日12期起《抗敌报》改为新闻纸,扩成四版,有社论、通讯、专刊、漫画等,形式多样,报道及时,使读者耳目一新(不久该报升格为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的机关报,后来更成为中共晋察冀分局的机关报,1940年11月改名为《晋察冀日报》)。

  1938年1月24日,《抗敌报》增出一份周刊《抗敌副刊》,最初以战士为主要读者对象,在八路军内部发行,内容是八路军的生活和作战经验,用于“专门指导军事斗争”。1938年6月前后,《抗敌副刊》改名为《抗敌三日刊》,同时成为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的机关报,开始以排以上干部为主要读者对象;1941年1月,经聂荣臻倡议,《抗敌三日刊》改用《子弟兵》报的名称。该报为四开四版,每期约两万字。始为3日刊,后改为5日刊。

  朱良才主持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工作后,深深感到“办好报纸是政治工作的一件大事”,为办好《抗敌三日刊》(《子弟兵》报)倾注了大量心血。朱良才紧密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精心设计《子弟兵》报的内容,认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报道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形势和国内的抗战形势,尤其对晋察冀地区八路军军所进行的重要战役、战斗进行了多角度的充分报道和评述。为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子弟兵》报对人民战争的伟大创造——地雷战、地道战、交通战以及在战斗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军民并肩作战的动人场面,《子弟兵》报都予以大量篇幅进行充分报道。1942年和1943年,敌后抗战进入极其艰苦的岁月,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当时,晋察冀军区民运部部长张平凯负责开展生产运动。他在从事部队教育工作的同时,不仅和学员一道挖窑洞、用土坯垒课桌,更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大家开荒种菜,保障了教学、生产两不误。为鼓舞广大指战员保持必胜的信念和旺盛的斗志,《子弟兵》报便约请张平凯写了一篇关于晋察冀的游击区开展生产运动的报道,用生动的事例说明,在日伪据点林立的地区活动的游击队,同样能够在战斗空隙进行生产,改善生活。这篇报道,在各抗日根据地均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朱良才的指导和支持下,《子弟兵》报迅速成为晋察冀边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方面极为重要的宣传鼓动工具和八路军指战员交流战斗经验的平台,对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受干部战士的喜爱。

  当时,敌后战争环境十分艰苦,日伪经常对根据地发动“铁壁合围”和“清剿扫荡”。为适应战争环境的要求,《子弟兵》报的编辑部非常精干,通常只有三四个人,多的时候也不过六七个人。一条土炕编辑部的人可以睡下,一盆菜就够编辑部的人吃。因此,根据地军民亲切地称编辑部为“一盆菜、一条炕的编辑部”。朱良才坚持和编辑部的同志们一起,一手拿枪,一手拿笔,与敌周旋,保证了《子弟兵》报的按时出版。

  解放战争中,《子弟兵》报克服战斗频繁、流动性大的困难,依靠两辆大车拉着铅字、印刷机,继续宣传我军取得的胜利,表彰英雄连队和人民功臣,坚定部队必胜的信念。1948年5月前后,《子弟兵》报改由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主办,于1950年停刊。


技术支持: 中政银企(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