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双平:用创新书写人生 用快乐贡献社会
用创新书写人生 用快乐贡献社会 ——专访文化学者刘双平 进入2023年2月,恢复演出的北京刘老根大舞台,天天演出火爆,观众络绎不绝,成为北京文化演出市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北京刘老根的火爆景象,与文化学者、本山传媒艺术总监刘双平的精心策划和运作分不开。6月初,刘双平接受了专访,讲述了他与艺术的不解之缘。 从“校长秘书”到“收地先锋” 刘双平出生在湖北天门,这里是江汉平原著名的文化之乡、曲艺之乡,也是“茶圣”陆羽的故里。他从小体弱,经常因头晕而卧床,但读书总是要争第一名,也总是能拿第一名,因而逐渐养成了“再困难也要争第一”的个性。 上世纪80年代初,刘双平以天门文科第一考进武汉大学,在具有浓郁改革创新氛围的校园里,刘双平如鱼得水,大学时期就想着发表文章、出版书籍,当大学者。 大三时,刘双平和同班同学刘辉平积极响应武大“鼓励学生开展业余科研”的号召,选“中国民间风俗”为研究课题,并于1985年暑期到云南调研,回校后写出了《中国春节风俗拾零》《中国婚姻风俗》,该研究成果获得了武大奖学金。 刘双平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后,先后在多任校长身边工作10年。在校长秘书岗位上,他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总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母校贡献颇多。他编著出版了第一本通俗版的武大校史——《漫话武大》,系统地介绍了武大百年发展史上的大事件和逸闻,被校友们广泛引用;他还倡导成立了武汉大学校友基金会,该基金会后来更名为武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成为凝聚校友资源、推动母校发展的重要平台;他还为武大收回了位于东湖边的3亩多建设用地,价值过亿,被誉为“武大收地先锋”。 从“哲学才子”到“潜心改革” 2000年,刘双平的职业生涯迎来大跨度转变——调任中国歌舞团(原中央歌舞团)团长助理。敢于迎接挑战的刘双平,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他特别感谢中国歌舞团戴爱莲、刘秉义、陈维亚等艺术家给予的帮助。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作为文艺院团“国家队”的中直院团也面临挑战。2002年,中国歌舞团在东莞组建分团,该团“面向市场,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刘双平担任首任团长,这给他提供了一个在文艺界展露才华的机会和舞台,他的目标是做“中国一流”。 按照“中国一流”标准,刘双平激情满怀、夜以继日地开展工作。2002年11月28日,该团在东莞体育馆首演一炮打响,随后开始走红。谈及分团的成功,刘双平说:“特别感谢时任中央歌舞团副团长、著名舞蹈家陈维亚,我能较快吃透文艺院团的艺术规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陈维亚的教诲。” 刘双平说,分团有一次开创作会议时,他作为会议主持人,说话有点生硬。会后,陈维亚专门找他谈心,提醒他注意说话技巧,“既然是创作会议,就应集思广益,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天马行空!对任何人的意见都要持欢迎态度,即使对方的意见不合理,也要先肯定再商榷。这样才能激发大家的聪明才智,贡献金点子。”陈维亚的这番话,成为刘双平后来工作上的座右铭。(杜恩湖) 上一篇王谨:赶考在路上下一篇百花齐放强国梦 德艺双馨铸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