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鸿:红会举办贺敬之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为新时代文艺大发展大繁荣而奋斗 ——红会举办贺敬之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 卫 鸿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到今年11月5日,贺敬之同志走过100年的人生历程,其创作生涯走过85年的不平凡历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总结这位著名人民艺术家的创作经验,11月3日上午,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在京举办贺敬之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 与会同志合照 国防大学原副政委李殿仁,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李准,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丁振海,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中国作协党组原成员、《文艺报》原主编郑伯农,国务院参事室原参事忽培元,解放军装备技术指挥学院原副院长贺茂之,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会长赵铁信,《诗刊》原副主编丁国成,马列文论研究所原所长涂武生、陈飞龙,北京大学教授董学文,文学评论杂志原副主编曾镇南,解放军报社文艺部原主任陈先义,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副主编崔柯,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胡澄,许昌市发改委原调研员邱正印,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海军老战士范晓伟作重点发言。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石太林,贺敬之同志秘书柳湧,东南卫视副台长杨青,东南卫视“中国正在说”节目制片人张蕾等同志出席会议。 根据会议安排,与会同志参会前重新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双“讲话”精神为指导,从不同角度对贺敬之同志的文艺实践进行深入研究。由于准备充分,这次会议开成了一个高质量的会议、硕果累累的会议。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贺敬之同志在85年的艺术和革命生涯中,始终忠诚于党的事业,对党和祖国怀有无限的热爱。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总是把党的召唤和祖国的利益放在首位。延安根据地的大家庭生活和党中央、毛主席的感召,特别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他指明了创作方向,焕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使他写出了《白毛女》、《南泥湾》、《翻身道情》等革命文艺的经典之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用诗歌《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表达了自己对党和祖国的一片深情,对时代生活的满腔热忱,激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至今仍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改革开放以后,贺敬之同志创作的新旧体诗,意境深远沉雄,开创了一种诗歌体裁,在时代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他长期在文艺领导岗位上担任重要职务,主持和参与了许多文艺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为繁荣党的文艺事业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 贺敬之及其经典性的作品,是贯彻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典范,是在新时代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前在榜样。贺敬之同志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社会主义艺术家。 李准以“百年敬之和百年文坛”为题,从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文艺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度阐述了“人民喜爱贺敬之,历史更不会忘记贺敬之”的历史必然。 他说,贺敬之同志的一百年与中共文艺一百年是同频共振,他的文艺创作、文艺评论、文艺工作的延续性和贯穿性堪称独此一家,他所取得的成就、产生的影响也是独步文坛,无可取代。贺敬之同志15岁奔向延安,一踏上文坛就是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热情歌者,而且是个多面手。新中国成立后,贺敬之始终以对党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创作了大量优秀新诗歌,尤其是像《回延安》、《桂林山水》、《雷锋之歌》等等堪称中国诗歌创作的高峰之作,在课堂上、校园里、诗歌朗诵会上,在舞台剧和影视剧中,这些诗歌得到了广泛持久的宣传,感染和鼓舞了多少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这在新中国诗坛上是罕见的。试问那些否定贺敬之诗歌创作的评论家和诗人们,有谁能写出一首或者半首这样的诗歌流传下去。我们相信,历史尺度越是拉长,贺敬之的价值和历史地位越会放出新的光彩。 李殿仁从“立德”、“立功”、“立言”三个方面,对贺敬之同志的贡献进行了分析。他说,真正的人民艺术家是对贺敬之最恰当的评价,因为他的作品表现的是人民,最后得到的是人民的认可和拥护。 从“立功”角度讲,贺敬之同志向人民贡献了许多优秀的经典作品。他的作品有三个里程碑:第一是延安时期的《白毛女》、《南泥湾》等;第二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歌颂新时代歌颂新英雄的《雷锋之歌》、《放声歌唱》等;第三是改革开放之后,他在党和国家文化战线领导人的位置上就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文艺观、人民观有深刻的思考和卓越的建树。他的作品在当代作家当中,没有一个人能超越他。从“立言”方面讲,贺敬之对毛主席文艺思想理解最深刻、贯彻最彻底。他提出的一系列正确的文艺观点,对新时期文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立德”方面讲,他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方向,坚持有“左”反“左”,有右反右,不跟风,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他为人朴实,与人为善,廉洁奉公,不求名不求利。贺敬之同志是我的人生楷模,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人民的艺术家。 丁振海说,贺敬之是名副其实的最著名的人民艺术家。他曾多次号召文艺理论工作者要“成为坚定、清醒、有作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家”。我理解,这个命题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无论任何时候,我们的旗帜是不能模糊的;二是要清醒,清醒的前提是要有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贺敬之同志不“左”也不右,最根本是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在文艺战线,他是既警惕右又反对“左”。说到“有作为”,就是在贺敬之同志的带领下我们创办了“一会一刊一所”:一会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敬之同志是首任会长;一刊是《文艺理论与批评》;一所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敬之同志的阵地意识是很强的,我们今天还有这些阵地,应该说敬之同志功不可没。我有幸在敬之同志领导下工作,他提出的“坚定、清醒、有作为”,我虽不能至,但是心向往之,一直到现在仍然如此。 仲呈祥从贺敬之的辩证思维角度谈了自己的两点体会。他说,贺老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两点:第一,百年中国文艺,贺老是参与者、见证人。研究百年中国文艺,贺老是绕不过去的。他不仅是一个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个理论家,同时又是党的文艺战线的杰出领导者。与贺老交往,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辩证思维。贺老是真正把握好度的人。当我们对某些东西说出自己观点的时候,他总是说,要冷静、要分析,要把握两端,你还要从另外一方面想想,就这样,把你引向辩证思维的科学轨道上去。有人说他“左”,也有人说他右,这都不对。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主张讲真话、用真情、求真理。还有,贺老对于现实作品的关心也体现了其辩证思维。有些媒体上炒得很热的作品,他会问你,这些作品究竟怎么样?对于一些明显错误的作品,他也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写,主客观原因是什么?现在评论界有太多的今天说东、明天说西的随风飘现象。贺老对于这样的评论家,无疑是极好的镜鉴。 郑伯农说,贺敬之是我国现当代文艺史上的杰出作家,影响巨大的文艺理论家,还是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杰出领导人。贺敬之的作品不但具有经典性,而且具有传奇色彩。他主要执笔创作的歌剧《白毛女》,观众的数量起码有几亿人次。1951年,它获得斯大林奖金并被译成俄语,登上了苏联的舞台。同年,它拍成电影,成为新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一。1958年,它被改编为京剧。差不多同时,日本友人把它改编为芭蕾舞剧,盛演于东洋。后来,国内也大演舞剧《白毛女》。它启迪、鼓舞了无数人为建立、建设新中国而斗争,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世界。贺敬之的诗是丰富多彩的。有《桂林山水歌》式的飘逸潇洒,有《雷锋之歌》式的宏伟壮阔。每一首杰作都展示出作者鲜明的个性,这种个性又和人民性、时代精神和谐地融为一体。在他那里,没有某些文人的闲情逸致,洋溢的是家国情怀。和前辈以及同时代诗家比起来,敬之特别注意诗的音调美,朗朗上口,铿锵和谐,具有高度的可诵性。在贺敬之的文论中,影响最大的是他担负文艺领导工作后的一系列讲话稿和应红旗杂志之约写的阐述党的文艺方针的长文。这些文稿是研究新时期文艺发展的重要资料,是文艺史上的重要文献。 丁国成说,贺老是诗坛泰斗、百年战士。贺敬之自参加革命以来,就给自己明确定位:首先是做一名战士,其次才是做一个诗人,即使成了诗人,也要为党为国为民甘当战士。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此语常被某些人士误解、歪曲、摸黑、否定,实为大错特错。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号召全党发扬斗争精神。实际上,所有的矛盾都要靠斗争来解决,放弃斗争必然一事无成。我们所说的斗争,绝非胡言乱语、为所欲为,而是遵循客观规律,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作为文坛泰斗,贺老一直关注诗坛;作为战士,贺老坚持心怀斗志。他对诗坛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对于诗坛的错误倾向给予实事求是的严厉批评。贺老强调,社会主义诗歌创作既有人类诗歌的普遍规律,又有社会主义诗歌的特殊规律,因而中国诗歌必须属于人民、属于社会主义事业。 涂武生虽然“年且九十”,仍以洪亮的声音朗诵 |